《黑与白》第一部卷二第三章 2. 楚州城-乌有之乡-亚博app客户
编者按:
著名作家刘继明花费五年时间创作的长篇新作《黑与白》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黑与白》描写了80年代以后数十年间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社会全景,是一幅改革年代芸芸众生的奇幻画卷。同时,它又以倒叙和补叙的手法,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经历,写出了一部扑朔迷离的百年中国革命史。被认为是“一部形象化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史”和“人民现实主义的尖锋之作”,是一部改革年代的“伤痕文学”,它不仅写出了工人阶级的“伤痕”,也写出了农民的伤痕,女性的“伤痕”,青年的“伤痕”。
刘继明老师在谈到《黑与白》的创作心路历程时,认为这部作品是他真正摆脱精英文学体制,回到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无产阶级文学和人民文学传统的一次精神突围,是他向产生过丁玲、赵树理、周立波、柳青、浩然等作家的伟大时代献上的一份礼物。
郭松民老师认为,我们不了解思想史,就不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也不可能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而《黑与白》是一部形象的当代思想史,如果一个读者想了解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就应该读读《黑与白》。
孔庆东老师认为这部小说堪称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一面“照妖镜”,如果有一部“照妖文学史”,刘继明就是照妖大师,众多妖魔鬼怪在他笔下无处遁形。《黑与白》找到了革命事业多灾多难的内部根源,是中国照妖文学的一座崭新的灯塔。《黑与白》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大收获,早晚有一天也会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的家族,因为它对历史的挖掘,对人性的拷问都远远超过了大多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作品。
2. 楚州城
楚州师专坐落在北门外十里远的毛竹山下,校园的风景不错,只是偏僻了点。1980年代初,楚州市的公共交通还不是很发达,从毛竹山到城里只有一趟34路专线车,大约五十分钟一班,每到周末,34路专线车便被进城的师专学生挤得水泄不通。王晟在学校食堂吃过早餐,到达34路站时,还是迟到了一会儿,专线车刚开出两分钟。下一趟班车还需要等50分钟。王晟见天气不错,决定步行进城去。
王晟平时很少进城,周末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从入校至今,他总共才进过两次城,都是去新华书店买书。王晟生活费并不宽裕,每个月除了学校发的15元助学金,父亲还按月给他10元的零花钱。除了购买一些零星的生活用品,还能积攒一点钱给自己买书。除了读书,王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这大概跟他儿时喜欢看小人书有关。从小学到初中,王晟买的小人书不下百本,砖瓦厂的大人小孩都知道他是个书迷。军人出身的父亲对他很严格,尤其反对铺张浪费和乱花钱,但唯独在买书这点上从不吝啬钱,只要他开口,一次都没落空过。考上师专后,王晟一有时间就去钻图书馆,师专图书馆的藏书不少,但毕竟有限,许多新书很难及时读到,所以每个学期他都要进一趟城,每次都要在新华书店买几本书。
王晟前两次进城都是买书,总是来去匆匆,但今天进城是访友,显得比往常悠闲多了。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光。城北这一带是楚州市的蔬菜供应基地,包括师专在内,楚州市民们每天吃的蔬菜瓜果都是这里种的,公路两边居住的都是郊区菜农,远处是大片大片的菜地。这是个晴朗的日子,时值阳春三月,油菜花开得正旺,放眼望去,蓝天白云,花浪翻滚,宛如一片金灿灿的海洋。成群结队的蜜蜂在田野上飞来飞去,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油菜花混合在一起的芬芳。
公路上来往的汽车不多,行人却不少,大多是进城卖菜的菜农和师专学生,菜农们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拉着板车,有的挑着担子,满载着刚从地里摘的新鲜蔬菜,步履匆匆地往城里走去;也有一些赶完早市的菜农,他们挑着空担子走出城门,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往回走,有的手里拿着油条或油饼,边吃边走,脸上荡漾着满足和愉快的笑意。至于那些进城的师专学生,则比菜农们悠闲多了。他们大多是像王晟这样进城去访友或游玩的,并不赶时间,一路走走停停的,有些爱美的女生还跑进油菜地,撒欢追逐,不时响起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几个男生似乎并不认识那几个女生,但也被感染了,忍不住跑进油菜田,加入到狂欢的行列……
王晟微微皱起了眉头。他并不赞赏这些男生女生的行为,他觉得,作为大学生,这样的举动未免有些轻浮,现在正是油菜花授粉的时节,他们这样会糟蹋多少油菜啊!
一辆满载生猪的大卡车疾驰而过,刮起的尘土遮蔽了半个天空。卡车消失之后,空气复归澄明,没多久,楚州的北城门便映入了王晟的视野。
楚州城墙始建于明初洪武年,崇祯年间闯王李自成兵败退守楚州,不日便被清军攻破,经此一役,西门和东门尽毁,惟有北门和南门得以幸存,是迄今为止楚州保存最完好的城楼。北门分内城门和外城门,内城门的城楼小,外城门的城楼大,城墙外的护城河约有一丈多宽,河水清澈见底,夏天能看到城墙和城楼巍峨的倒影。但现在刚开春不久,雨季尚未到来,护城河干涸的河床裸露着,河道上布满淤泥和垃圾,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尽管如此,初到楚州的人还是将北门城楼当作游玩的首选地点,游人成群结队,十分热闹。
穿过北门不远就是大十字街口。大十字街是整个楚州城的中心,楚州的每条街道都以此为原点向四面辐射。十字街口既是全城的枢纽,也是最繁华的地方。市政府、文化局、新华书店、电影院、百货商场、工人俱乐部、照相馆、银行等都分布在这一带,每天从早到晚行人如织、热闹非凡,比起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也逊色不了多少。
昨天晚上宗天一给王晟打电话说,今天中午要请他在聚珍园吃饭。聚珍园是楚州最有名的老字号餐馆,去那儿吃饭的都是有钱有身份的人,寻常百姓和王晟这样的学生只能望而却步。宗天一能在这种地方请自己吃饭,可见他真是发财了。王晟想,他看了看手表,还不到十点钟,离约定的时间还早,他便向电影院斜对面的新华书店走去。
新华书店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灰色三层建筑,进门的显眼地方有两幅名人语录:“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由于是周末,书店里人头攒动,像赶集一样拥挤,顾客以学生居多,也有一些穿着比较讲究的干部,偶尔还能见到几位穿劳动布工装的工人,以及头发蓬乱、身上沾满灰尘的农民。人们虽然身份各异,但挤在一起却并没有违和感,显得融洽自然,倘若有人踩了别人的脚,或是被撞了一下,也很少发生争执。置身在这个四面都是书籍的空间,即使秉性粗鲁的人也会变得礼貌、和善和有涵养,连说话的声音也比平时降低了不少。人们的目光在摆满书籍的书架面前游弋或停顿,心无旁骛,神情格外专注。这是一种只有书店才有的氛围。王晟喜欢这种氛围。小时候每次去邳镇供销社,他都要在图书柜台前面泡半天,遇上什么烦恼,只要在书店里待一会儿,心情就好起来了。
书店的一楼主要是中小学生教辅读物和小人书,看到一群围着小人书流连忘返的少年,不时响起一阵嬉闹和叽叽喳喳的声音,王晟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脑子里闪现出他曾经买过的那些小人书,以及跟小伙伴们一起乐此不疲地玩打仗的情景,嘴角露出一丝自嘲的笑意……
书店的二楼是文学、哲学等成人读物专柜,相对于一楼的嘈杂喧闹,显得安静多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图书馆。顾客中有几张熟悉的面孔,王晟认出是师专的学生。他们也看见了王晟,相视一笑。楚州就这一家大书店,王晟每次都会碰上师专的同学,司空见惯了。
王晟走到新书台前,发现有不少书都是他上次来书店时不曾见过的。他眼睛发亮,仿佛饥饿的人看见一桌丰盛的筵席那样,贪婪地翻阅了起来。金观涛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师专的老师曾经在课堂上隆重推荐过,王晟已经买过好几本了,现在,他又看到两本刚出版的《人的现代化》和《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以及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林语堂的《人生的盛宴》,都是学术界正在热议的新书。王晟在楚州师专读的是中文系,却很少买文学书,买的书大多是哲学历史类。
当王晟拿着几本书从二楼下到一楼排队付款时,已过了十一点,快到宗天一约定的时间了。
聚珍园在楚州人民银行旁边,是一幢民国时期的老房子,红墙灰瓦,廊檐边镶着琉璃瓦,被阳光或灯光一照,反射出夺目的光芒;大门口有两只石狮子,一边一只,有半人来高,廊檐下挂着一排大红灯笼,远远看去,显得很有气派。
王晟是第一次进这种高档场所,走到门口时,不由自主地放慢了步子。他正踟躇,就见宗天一从大门里走出来,老远就向他打招呼。
跟上次在师专时那样,宗天一依然是西装革履,脚上的皮鞋一尘不染,泛着亮光。
两个人肩并肩地走进餐馆时,门口的服务员恭恭敬敬地向宗天一鞠了一躬,对旁边的王晟却视而不见。很显然,宗天一是这儿的常客了。
尽管刚到中午,餐馆大厅里已经座无虚席。上菜的服务员来往穿梭,井井有条,毫无一般小餐馆常有的那种杂乱和喧哗。
当王晟跟着宗天一走进二楼包间时,见里面已经有一个人了。
“这是杜威,也是我的朋友……”宗天一坐下后向王晟介绍道。
王晟打量着杜威,见他比自己要高出一头,长着一双鹰眼,看人时有一种咄咄逼人之感。
“我叫王晟,在楚州师专……”王晟自我介绍道,但他还没说完,杜威就打断了他,揶揄地说,“《英雄儿女》里的那个‘王成’吗?幸会幸会!”
杜威也许只是一种幽默,并无别的意思,但王晟的脸微微红了一下。
“杜威是楚州城小有名气的青年摄影家。”宗天一继续介绍着。“他以前在邳镇待过,我们也是前几天才碰上……”
“啥摄影家,不过是摄影爱好者罢了。”杜威瞥了瞥王晟,既像谦虚,又像自豪地说,“每年的毕业季,我都要去师专拍毕业照,你是哪个系的?”
“中文系。”王晟说。
“哦,其他几个系都请我拍过毕业照,唯独中文系还没有……”杜威遗憾地说,打量着王晟,“哪天我给你拍几张艺术照?”
“好啊,谢谢。”王晟顺口道,他忽然觉得好像在哪儿见过杜威,但肯定不是在邳镇,是在……楚州城北门,对,北门口有不少照相个体户,他们胸前挂着相机,肩上扛着三角架,像鱼儿那样在游人中间不停地穿梭,招徕生意。王晟考上师专后第一次进城,曾和几位同学在北门城楼上照过两张相片,一张合影,一张单照。拍照的个体户留一头长发、穿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裤,看上去比自己大不了几岁。那是王晟平生第二次照相,第一次照相是从邳镇中学毕业时照毕业照,所以印象很深……是的,的确是他,尤其是那双鹰眼,太眼熟了。王晟想。
宗天一不知什么时候从包厢里出去了。两个人继续聊着。
“听宗天一说,你是师专的高材生?”杜威从王晟放在椅子上的塑料袋里拿出一本书翻了翻,放回去,再拿出一本翻了翻,又放回去,咕哝道:“你买的这些书对我来说太深奥了。我跟宗天一一样,也是初中没读完。现在有一种说法,一个人要是没上过大学,就等于是半个文盲。所以在老弟你面前,我就是个文盲,会照相的文盲!……”他显然觉得这句话很幽默,说完嘎嘎大笑。王晟觉得他笑得有点儿夸张和做作,但出于礼貌,也跟着笑了几声。
这当儿,宗天一从外面回来了,身后跟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竖着两条羊角辫,穿着朴素,五官很精致,跟宗天一长得很像兄妹俩,尤其是那双忧郁的眼睛,像极了。
“这是我妹妹顾筝,在楚州中学读高中。”宗天一向王晟介绍着那女孩子。
王晟早就知道宗天一有个妹妹,以前在邳镇上还见过,但那时顾筝还小,是个黄毛丫头。顾筝见王晟在打量自己,匆忙地看他一眼,便腼腆地垂下了眼睑。
杜威站起身,搬过一把椅子,热络地向顾筝招呼:“就等你了,来,坐这儿吧。”听口气,似乎早就认识顾筝了。但顾筝并没有走过去,挨着他哥哥身边坐下了。
宗天一这才叫服务员上菜。菜很丰富,摆了满满一桌子,都是王晟平时很少能吃到的。这样一桌子菜得要多少钱呢?他忍不住想。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实在有些奢侈了。
宗天一不停地给顾筝往碗里夹菜,嘴里一边说:“多吃点儿,好好补一补。你们学校食堂油水太少……”又对王晟说:“你也多吃一点啊!今天就算是给你们两个学生改善伙食,”
杜威则撬开一瓶五粮液的盖子,给宗天一斟满酒,给王晟斟酒时,他用手罩住面前的酒杯说:“谢谢,我不喝酒的。”
杜威说:“老弟,这可不行,你我和宗天一都是朋友,几年没见了,好不容易相聚,一点酒不喝像啥话呢?”
王晟坚持不让杜威给自己倒酒。杜威举着酒瓶,同王晟僵持住了。宗天一对杜威示意了一下,摆摆手说:“王晟是学生,不喝就算了,让他跟顾筝都喝饮料吧!”
餐桌上还放着一罐可乐。王晟便拿过来,给顾筝和自己各倒了一杯。
这是王晟平生吃得最好的一顿大餐。满桌的菜已经所剩无几。宗天一和杜威的酒量真不小,桌上那瓶五粮液差不多见了底,喝完白酒,两个人又开始喝啤酒。他们一边喝,一边不停地说话,而且嗓门越来越高,震得王晟的耳膜嗡嗡响。包厢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酒菜香味儿。
王晟一直很少说话,坐在宗天一身边的顾筝也是如此,从进包厢起,顾筝就没说什么话,她甚至也不关心宗天一和杜威在说什么,仿佛那是两个陌生人。王晟隐隐觉得,顾筝性格有点内向,身上有一种她这个年龄的中学生不曾有的东西,但究竟是什么,他又说不清楚。
宗天一见罐子里还剩下一点可乐,就给顾筝和王晟倒上了,一边倒一边对顾筝说:“王晟是师专的高材生,他看的书可、可多啦。”
“哥,你少喝点儿。”顾筝说,伸手去端宗天一的酒杯,但被他挡开了。“没事,你哥我今儿高兴,以后你要多向王晟学、学习……”他舌头有些打卷,显然已经喝多了。
“向我学习?这我可担当不起,”王晟看了看顾筝说,“楚中是全省重点中学,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
听王晟这么说,脸上很少露出笑容的顾筝竟然扑哧笑了。她笑起来时挺可爱的。可她很少笑,寡言少语,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情。这一点,倒是一点不像她哥……
王晟的话让宗天一有些不高兴,“你别推脱,我不在楚州时,顾筝有啥事儿,你们俩可得多关照……”
后半句话,是对王晟和杜威两个人说的。
“你放心,你的妹妹就是我的妹妹……”杜威把胸脯拍得啪啪响,他喝得满脸酡红,像上了油彩一样。
王晟却没说话,打量着坐在对面的顾筝,心想:她会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帮忙呢?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亚博app客户的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